致工地上的 “引路人”

日期:2025-09-10 来源:白马项目 作者:粟增辉 字号:[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回想曾经在三尺讲台传道解惑,到现在离开到八局亦八载岁月了。告别了教育舞台需要勇气,挑战一个全新的领域更需要勇气。可对现在作为施工人的我来说,工地上那台沾满尘土的全站仪旁、钢筋绑扎的作业面边、深夜亮着灯的项目部办公室里,也藏着值得一生感念的“老师”。他们没有教案与粉笔,却用扳手、图纸、键盘和满手老茧,成了我们工作里的领路人、生活中的暖心事、人生路上的灯塔。

工作上的导师:在钢筋水泥间教我们 “把活做扎实”

刚入行时,从文转理科的我来说,连最基本的excel快捷方式都不会,也记得从竣工办主动请缨到经营办时,最基本的成本、牛腿都不晓得的术语,也有过对着密密麻麻的施工图犯怵——分不清梁筋与柱筋的绑扎顺序,看不懂混凝土坍落度的检测标准,算个基本的模板量都要琢磨半天。是胡主任在我耳旁说:先搞懂最基本的概念,然后在到前方实践去;甚至顶着大藤峡8月的毒辣太阳,把我拉到作业面旁,蹲在满是碎石的地上,用树枝在泥里画节点详图:“你看,这根受力筋必须锚入支座够35倍直径,就像人站在地上得踩稳脚跟,不然楼就‘站不住’。”

“干经营就得多去前方转转”,他一直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口头禅。有次浇筑楼板混凝土,在旁监督的我没注意振捣器的移动速度,导致局部出现蜂窝麻面。他非但没有没骂我,反而耐心跟我说让我蹲在缺陷处,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教我补凿、刷水泥浆、分层浇筑微膨胀混凝土:“干咱们这一行的,手里的活就是良心。今天偷一点懒,明天可能就是大隐患,得让每一方混凝土、每一根钢筋都‘合格。”

 后来我才知道,那些他陪着我恶补功课,熟悉方案、跑现场盯工序的日子,他家里还有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半岁小孩和刚出院不久的七十岁老母亲。是他这样看似严厉的钢铁柔侠,舍弃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专注于热爱的工作,教会我舍小家才能换来千家万户的灯火阑珊。

工地上的导师从不说“教书育人”,却用最实在的行动,教我们把 “严谨”二字刻进每一道工序里,每一个钢筋绑扎和每一方混凝土浇筑里。

生活上的朋友:在风餐露宿中给我们“家的温度”

工地的生活总伴着漂泊与艰辛 —— 夏天顶着四十度的烈日,衣服能拧出水;冬天在寒风里绑钢筋,手指冻得握不住钳子;遇上赶工期,连顿热乎饭都得在现场蹲着重温。李姐是项目上的老质检员,也是我们的 “生活管家”。

记得有年中秋,工期紧得没法回家,我对着手机里家人的视频以及看着母亲的照片偷偷抹眼泪。突然,李姐不知从哪儿拎来一袋月饼,在项目部的板房里,把桌子一摆:“别想家,咱们工地就是个大家庭。来,尝尝这个五仁叉烧的,跟你妈做的是不是一个味儿?”

她还总记着我们每个人年轻小姑凉和质量办小伙子们的生日,哪怕只是煮一碗加了荷包蛋的面条;谁感冒发烧了,她准会把自己的感冒药塞过来,再三叮嘱一定要多喝热水,从工地上回来汗流浃背不能立马吹空调;谁是哪里的人,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时不时还会煮上三两个湖南菜、桂林菜给我们开小灶,改善工地上的伙食。

工地上的朋友,从不说“嘘寒问暖”的寒暄话,却在风餐露宿的日子里用实际行动,在你思乡挂念亲人时,用一碗热饭、一句叮嘱,把异乡的漂泊过成了“有人惦记”的温暖。

人生梦想的指导师:帮我们看见 “工地之外的远方”

刚入经营办时,我总觉得干施工就是 “卖力气”,一辈子都得在工地上打转,李辉总跟我们聊“未来”:“你们年轻人别只盯着眼前的活儿,要多学新东西 —— 多考几个证,以后不仅能做造价师,还能当项目经理、做工程管理师。”

知道我专业知识差,他特意给我办了“夜校”,找来广联达软件的教程,陪着我们从建模基础学起,然后如何算量;知道我想考一级建造师,他把自己的复习笔记全给了我,还给我划重点、讲真题,说:“我年轻时没人帮衬,走了不少弯路,你们有机会就得往前冲,工地不是终点,是你们起步的地方。”当我攻坚克难把一道压轴题做出来时,他比我还高兴,拍着我的肩膀说:“你看,只要肯琢磨,咱们施工人也能有大大的梦想。” 工地上的导师从不说 “人生规划”,却用自己的经历,帮我们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铲除远方道路上的屏障,让我们看见更远的未来。

今天是教师节,或许工地上的塔吊还在转动,厂房开挖的挖机和炮机还在如火如荼的转动着,钢筋敲击的声音依旧清脆。那些曾教我们把活做扎实、陪我们熬过苦日子、引领我们追逐梦想的人,或许他们还在现场盯进度、在办公室改方案做策划、在电脑前核对对上计量清单……我们没法像学生那样送鲜花与贺卡,只能把他们教的“扎实”二字牢记在心,把每一个项目都干成精品——这也许就是施工人最实在的 “感恩”吧。

致敬工地上“引路人”的你们:感恩有你们人生旅途中的陪伴,让我们在钢筋水泥间学会成长,在漂泊岁月里感受到温暖,在平凡的岗位上看见梦想的光。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