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索施工“不踩坑”:百色通航项目的质量管控“三板斧”

日期:2025-09-11 来源:百色通航项目 作者:余闻通 摄影:余闻通 字号:[ ]

作为交通运输部联合云南、广西两省区重点推进的全国重点水运项目,百色水利枢纽通航设施工程不仅是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更是破解右江流域20年断航困局、打通西南地区“水上出海口”的战略工程。右江作为西南水运通道的核心干线,自2003年百色水利枢纽建成后,因缺乏配套通航设施被迫断航,导致云南文山、广西百色等地的矿产、农产品只能依赖公路、铁路运输,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如今,这座集升船机、船闸、引航道于一体的通航设施,承载着千万群众对“黄金水道”复航的期盼。水电八局百色通航项目部始终以“质量第一、安全至上”为根本遵循,锚定“百年平安品质工程”目标,将质量管控贯穿与施工全工程。

高边坡锚索施工是保障边坡长期稳定、航道安全运营的“生命线”——项目升船机边坡最大高度达190米,坡度为1:1.25-1:0.75,地质条件复杂,节理裂隙发育、岩层破碎。预应力锚索作为核心加固手段,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成败。面对岩层破碎难成孔、高陡边坡作业空间受限、无粘结压力分散型锚索张拉难度大等挑战,项目部以问题为导向,精准突破质量管控瓶颈,形成多项差异化管理举措。

技术创新破局:定制化方案攻克施工顽疾

在边坡施工初期,传统成孔工艺曾让项目部屡屡碰壁:因岩层破碎,刚钻好的孔在清孔阶段就发生塌孔,最多时一个孔位反复施工3次仍无法成型,不仅浪费材料成本,更延误工期。针对这一痛点,技术团队开展专项攻关,最终确定“套管跟进+高压风清孔”组合工艺——选用套管沿钻孔同步跟进,有效隔离破碎岩层;同时采用高压风清孔,将岩粉、碎屑彻底吹出孔外,避免残渣影响锚固力。

高陡边坡作业安全与效率的矛盾同样突出。传统脚手架搭设需工人在边坡上逐层架设钢管,不仅材料运输依赖人力,且脚手架与边坡贴合度差,工人作业时易发生踩空风险。项目部创新设计“模块化可移动作业平台”,平台采用高强度钢结构框架,配备1.2米高防滑护栏和防滑踏板,装置可根据1:1.25至1:0.75的坡度灵活调整角度,底部通过锚杆与边坡牢固连接。可通过吊装设备快速搭设,相比传统脚手架作业效率提升40%,同时大幅降低高空作业安全隐患。

为确保锚索长期耐久性,采用单丝覆环氧涂层钢绞线,环氧涂层具备优异的抗腐蚀、抗老化性能,能有效抵御潮湿环境对钢绞线的侵蚀,可大幅延长锚索使用寿命,可抵御右江流域潮湿多雾环境的侵蚀,契合“百年工程”标准。项目部总结施工经验形成的《80m级压力分散型锚索施工工法》,凭借技术创新性与实践实用性,成功申报2025年度工程局工法,为行业同类高边坡锚索施工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范式。

数字赋能监管:智能系统筑牢质量防线

项目部打破传统“人工巡检+纸质记录”的管控模式,构建高边坡锚索施工数字化监管平台,以数字化手段实现质量管控“可视化、可追溯、可预警”,让质量监管更精准高效。

在锚索张拉环节应用WS-ITC-30智能张拉系统,提前设置分级加载参数(0→25%→50%→75%→100%设计荷载→110超张),实现一键启动、自动加载,杜绝人为操作误差,确保张拉过程精准可控。同时,张拉过程中压力、位移等关键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平台,实现施工记录电子化存储,形成完整的质量追溯链条;管理人员通过预应力管家平台,可在手机端、电脑端远程监控张拉进度与数据变化,实时掌握施工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培训攻关提能:人才支撑夯实质量基础

质量管控的核心是人,只有让每个工人都懂标准、会操作,才能把好质量关。针对锚索施工涉及钻孔、编索、注浆、张拉等多岗位,项目部推行“按岗施教、精准培训”模式,制定覆盖全岗位的培训方案:对钻孔工人,重点培训钻孔角度控制、岩层识别技巧;对张拉工人,结合智能张拉系统实操,讲解参数设定、异常处理;对质检员,培训数据解读、隐患识别方法。培训采用“理论+BIM模型+现场实操”三维模式,截至目前,累计开展培训42场次,培训人员360余人次。

为破解施工难题,项目部组建“锚索质量提升QC小组”,围绕“预应力锚索一次验收合格率偏低”开展攻关。小组通过采集300余组施工数据,用原因统计分析出“张拉力不足”“注浆不饱满”是影响锚索施工质量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制定改进措施,优化《锚索施工操作规程》,明确各环节质量控制点;建立设备“日检查”制度;搭建防雨防潮材料存储棚。经过现场质量严格把控,预应力锚索一次验收合格率从82.3%提升至96.9%,小组撰写的《提升预应力锚索一次验收合格率》成果,在湖南省第46次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中荣获三等奖,相关经验在全省质量会议上交流推广。

从技术创新突破施工瓶颈,到数字监管守护质量底线,再到人才培育夯实发展根基,水电八局百色通航项目部始终将“质量是生命线、是尊严线”的理念融入施工每一环节。下一步,项目部将持续深化“三板斧”管控体系,推动数字化平台与BIM技术融合,研发更适应复杂地质的施工技术,以“一次性把事情做对”的标准,确保项目如期建成通航。届时,右江将重新焕发生机,西南地区的货物可经此直达北部湾港,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yu

【打印】 【关闭】